好吃、好喝有益身体健康
文/孙伯青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普文化巡讲专家
中医讲究时令,调补要顺应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特点,认为“冬主寒,春多风,春阳属肝,其性升发。”如今已到寒极而迎春的冬春交接时节,气候依然寒冷,而人体阳气已开始升发。中医养生的要点是“以防风御寒为主,配合通阳调肝以助阳气初升”。
当下时节,利用药食同源原理,最宜以味辛性温之物,起通阳祛寒、暖中除湿之功,日常膳食巧妙搭配“辛”物,既可顾护人身正气、驱邪防病,又能顺应阳气初升,让人体气机与大自然的阳气协调平衡,为适应即将来临的春天打下基础。
冬藏春生,牢记八大要点
冬春交替之时,可多吃葱、姜、蒜、韭菜等温性食物,不仅能祛阴散寒,还有杀菌防病的功效。葱含有的葱辣素具有较强的杀菌、抑菌作用;大蒜含有杀菌力很强的大蒜素,能杀灭多种病菌,提高免疫力;韭菜更是冬春换季时“养阳”的佳肴,不仅有调味、杀菌的功效,还含有蛋白质、维生素A、钙、磷等,营养丰富。再如,香菜、苏叶、花椒等,都是味辛性温的药食两用佳品。需要提醒的是,常被咽喉干燥、口气重、便秘等“内热”症状困扰的朋友,不宜过多食用温性食物,可适当吃点养阴润燥之品,如莲藕、百合、萝卜等。现如今新冠疫情基本被控制,但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未灭,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尤其重要。冬春交接之时,在做好综合调护的同时,我们更应注意健康饮食,以理肠护胃、健脾舒肝、扶助正气为主。
①进食坚持七分饱
有谚语称“吃饭七分饱,健康活到老”,若饮食不节制,吃得太饱就会损伤脾胃功能。中医提倡成人也要“三分饥和寒”。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实,健康长寿的饮食方式是坚持进食量减1/3.因此,在享受节假日美食的同时要注意总量的控制,以七分饱为宜。
②青菜豆腐保平安
早有“鱼生火肉生痰,青菜豆腐保平安”的说法。过食荤腥油腻会助湿生痰,更容易出现上火、便秘、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。新鲜蔬菜营养丰富,豆腐味甘、性凉,具有益气和中、生津解毒的作用。假日期间更宜减少肉食,多选择时节的新鲜蔬菜和豆制品。
③饮酒限量需节制
明代医家李时珍曾特别指出:“酒,天之美禄也。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愁遣兴,痛饮则伤神耗血,损胃亡精,生痰动火,此物损益兼行。”适量饮酒,可以和气血、悦心情。有建议:男士每天不宜超过的标准饮用量(ml)-20÷酒精度数%,女士减半。总之,饮酒必须据情节制,尽量不饮。
④清淡减盐要牢记
重盐、重油、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仍有存在。但盐分和油脂摄取过多会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因此,春节大鱼大肉过后,平时烹饪应尽量少油少盐,菜肴以水煮、清蒸为主,多采用蒸、煮、永烫及凉拌的方式;外出赴宴时,油腻的菜肴入口前尽可能先“过水”以有效降低盐分、脂肪的摄入。
⑤以茶代酒保安康
“茶乃百病之药。”茶叶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分,具有提神清心、清热解
暑、消食化痰、解毒醒酒、生津止渴、降火明目等作用。常见的还有药茶,如神曲茶、午时茶、山楂大麦茶等,可用于治疗食积停滞、感冒咳嗽等症。平时,不妨多“以茶代酒、以茶代饮”。
⑥坚果虽好要适量
坚果是植物的果实精华,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、蛋白质、膳食纤维、矿物质和维生素,适量食用对促进生长发育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有很好的作用。坚果虽好要适量,血脂不高者,建议平均每周吃坚果50~70克,也就是每天10克左右,差不多是一小把带壳葵花籽的量,或者是2~3颗核桃。
⑦糖果零食不推荐
各类糖果、水果干、蜜饯、话梅等零食往往是假日里的必备品,但应该健康的选择,即可以选择没有额外添加的果干、冻干水果作为零食,这其实还是不如直接吃新鲜的水果。因为脱水之后的果干含的糖分很高,吃得过多仍然有热量超标的风险,不推荐当成零食而较多食用。
⑧过节年糕不贪食
年糕是以糯米为原料蒸成的食品,我国多数地区过年都有食用习惯,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。年糕不但美味、香甜、醇香,而且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烟酸、磷、钾、镁等成分,可给人体提供营养,快速补充体力。但进食年糕一定要控制摄入量,消化力弱的人、糖尿病人、高血压患者及老人、孩童尤其要注意,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。